北京大学临湖轩北侧有个小庭院,风景宜人,树影婆娑间透出未名湖粼粼金光。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看望北大..教授和中青年教师代表,同他们亲切交谈。“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北大人一直铭记于心。
时光流转,盛夏燕园草木葱茏、湖光潋滟。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于7月31日召开。作为中国大学的标杆,站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大学前列,拥有百廿余年深厚历史的北京大学,正在擘画内涵式发展新图景,书写时代新篇章。
扎根中国大地,走出建设世界..大学新路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的重要论断,为中国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北大人牢记心间。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这条“新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这是与国同行的开拓之路——
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立志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从创办之日起就肩负着兴学图强的历史重任,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确立范本。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和五四运动策源地,作为中国.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国共产党.早的活动基地,北大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
这是勇担使命的自强之路——
近年来,北大培养和汇聚了一批具有....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邓宏魁教授团队十几年如一日,创新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一代底层技术;彭练矛教授团队将碳管芯片技术推至5纳米水平,创造未来芯片的北大方案;程和平教授团队在高时空分辨在体成像系统研制方面取得突破性技术革新……一系列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和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北大科研综合实力、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这是强国有我的奋进之路——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始终激励着北大师生继承红色血脉,坚定前进方向。面对世纪疫情的严峻挑战,北大青年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着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从百年前五四青年高呼“中国不亡,有我!”到改革开放初期北大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再到新时代青年呐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是一代代北大人把生命深扎中国大地的铮铮誓言。
锚定..目标,当好中国大学排头兵
回溯历史长河,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立时明确的“各省之表率、万国所瞻仰”办学理想,到1994年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把学校建设成世界..的社会主义大学;从1998年百年校庆时在创建世界..大学征程中迈出新步伐,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高瞻远瞩地指出:“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大学的排头兵,北大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实现这一目标,要培养..人才。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识科学学院博士生王亚平到太空“出差半年”,成为进驻中国空间站的首位女性、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中文系毕业生宗立冬投身祖国西北大地,站到了挥锹农建、环境整治的..线,被评为“.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他说“这是干实事的广阔天地”;过去五年,北大共有114人参军入伍,继“海军陆战队侦察兵宋玺”后,不断涌现出“雷锋团唐青”“航母女兵王心怡”等..典型。
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北大走出了高质量育人新路:构建“立体化、专题式、多样态”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坚持“以本为本”,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坚持以学生成长为核心,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五育并举”“三全育人”……
实现这一目标,要布局..学科。
2020年,北大与莫斯科大学牵头成立中俄数学中心,着力打造...数学研究高地。2021年,三星堆再醒惊天下,众多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学子、校友参与探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擦亮了北大考古这块中国现代考古学界的“金字招牌”。
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往往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支点,在首轮“双..”建设中,北大守护好学科根基,重点保障基础学科资源投入,41个学科入选..学科建设名单。五年来,北大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形成学科建设新面貌,构建了一套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实现这一目标,要铸造..队伍。
在北大,有一位拥有超高人气的“主播”——历史学系阎步克教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因在国外探亲无法回国,年近七旬的他克服13个小时的时差,坚持在线教学。平日里,阎步克还将精心制作的课件发到网上,与全国各地的历史爱好者分享。
五年来,北大入选两院院士14人;700多名..学者和..青年人才选择加入北大,其中90%为中青年人才;约1200人次入选各类高端人才计划,北大有力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2018年,北大设立了首届教学系列奖,奖励在教学一线、在教学实践中潜心投入精心钻研的教师。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把稳发展之“舵”,夯实育人之“本”
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北大一直在思考: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如何破浪前行?
北大党委书记郝平说:“今后五年,是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五年,是北大加快中国特色世界..大学建设步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五年。”
在变局中开辟新局,在奋进中再谱新篇,北大人期冀实现更多新跨越。
把稳发展之“舵”——
走进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院姓马,在马言马”八个大字十分醒目。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强调,要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北大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发源地,1992年成立了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成立了全国首批之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近年来,北大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并设“大钊班”本科班,建优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北大党委有这样一个共识:要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大学的新路,必须坚持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不断强化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夯实育人之“本”——
在八桂大地的山岭原野间,调研文化产业、感受乡村振兴;在山西大同的平原山丘上,阅历乡土中国、认识地形地貌;在河北正定的红色遗址上,体悟公仆精神、寻访党员初心。2019年夏天开始,每年都会有数千名北大师生,奔赴祖国万里疆域,追寻时代之问,修习1学分思政实践必修课。
1学分的创新,是北大开拓思政育人新局的生动实践。三年来,北大用好社会大课堂,建设了286个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在中国大地上讲好“大思政课”。
心怀“国之大者”——
近年来,北大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令人振奋:颜学庆团队建成世界上首台小型激光加速器辐照装置;高文团队8K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落地应用;“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重大科学设施全面竣工……坚持“四个面向”,北大自觉地站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位置。
“北京大学将始终坚持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规律,努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北大校长龚旗煌说。